试题详情
简答题听觉系统是如何对声音频率进行编码的?
  • 听觉系统对声音频率进行编码的解释,有以下两种主要的理论:
    (1)地点说
    地点说(place theory)的基本假设是基底膜由不同地点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便产生不同的音高感觉。地点说又分为共鸣说和行波说。
    ①共鸣说:由亥姆霍兹在1863年提出。亥姆霍兹在考察内耳结构时,观察到耳蜗中包含很多神经感觉单位,它们依次排列在基底膜上。耳蜗底部的基底膜窄,顶部基底膜宽;基底膜上,底部的横纤维短,顶部的横纤维长。他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是感音的共鸣要素。由卵圆窗传来的振动迅速传遍前庭阶,但基底膜的横纤维只是有选择地对一定的频率发生共鸣。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个理论有严重的缺陷:
    ①按共鸣说的要求计算,蜗顶部的纤维应比蜗底部纤维长1000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蜗顶处仅约352~430微米,蜗底约为64~128微米。
    ②贝克西对新鲜尸体的耳蜗进行直接观察,没有发现基底膜的横纤维有足够的共振张力(而这对于共鸣说是必不可少的)。
    ②行波说:贝克西对新鲜尸体的耳蜗进行直接观察,没有发现基底膜的横纤维有足够的共振张力。他发现,基底膜受到运动液体振动时是以行波的形式发生振动的,基底膜横纤维很少是孤立起作用的,于是提出了行波说。
    (2)频率说
    ①频率说是由拉瑟福德在1886年提出的。他认为声音的频率是由听神经中神经元发放的速率来编码的。例如,听到一个频率为2000赫兹的声音,听神经的第一级神经元每秒钟必须发放2000个动作电位。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听觉通路中的单一神经元冲动发放速率根本不能快于1000赫兹,也就是说,单一的听觉神经纤维是不能传递人类听觉范围的所有频率的。
    ②温弗尔在1949年提出了齐射说。他认为,声音频率在400赫兹以内时,单一神经纤维以符合频率的发放速率发放冲动。但当频率增高时,由于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着合作和相互联系,就产生神经齐射现象。这样,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总效应就能体现声波的频率。每条纤维对每种声波作出反应,反应的汇集代表声波的全部频率。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