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单项选择题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C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方来效”是主张()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 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
-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
-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
- 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
-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
- 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
-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
- 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意义在
- 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贤君还是昏
- 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
- 太学的建立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关键因素
- 《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