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近代安徽教育变革的背景及表现。
-
鸦片战争以后,安徽封建教育事业同全国一样,呈现衰落现象。甲午战争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要求创办新式教育的吃亏日益高涨。安徽近代教育也在这一背景下兴起。
在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有尚文小学堂;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1901年,清政府重申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之后安徽各地先后建起了一大批中小学堂。从新式学堂的创办到辛亥革命的十几年间,乃是安徽新教育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各类近代学堂,已开始用资本主义教育方法施教。课程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和实业教育,各级学堂都有具体的学习年限与培养目标,因此,较之封建教育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的新学思想。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发展,毕竟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民主自由、开通民智,和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条件,也为安徽新式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简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
- 安徽历史上著名的画派有哪些?介绍其中一种
- 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激活功能,利用文化发
- 简述宿松地区的舞龙习俗。
- 在安徽不少地区,小孩子佩戴“端午锦”,有
- 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
- 书院制度在安徽发达的原因及表现如何?
- 简述宋代安徽作家的诗话创作。
- 徽州三雕,指砖雕、()、(),其中尤以砖
- 徽州的理学家对于新安理学的发展起了哪些作
- 明代是徽派版画的极盛期,明末胡正言印制的
- 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
- 佛教“四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试述近代安徽教育变革的背景及表现。
- 梅文鼎有哪些科技成就?
- 新文化运动
- 下列不属于徽州的地域文化景观的是()。
- 什么是书院制度?
- 淮河文化圈
- 葛洪对于道教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