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
-
态度与行为之间,不存在长期不一致的关系。因此,一种态度的存在,必定会以种种方式从行为中体现出来,而一种新行为的出现与保持,最终也必定引发内在态度的改变。
(一)暂时性行为改变与过度理由效应研究证明,即便暂时性的行为改变,也会引起人的态度变化。人在一种行为上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自己的认知协调。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理由不充分效应”。如果人的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给予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即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二)长期行为变化与新态度的形成通过建立新的行为去改变态度,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编码(encode)
- 自我图式
- 阿尔波特的心理学是用()的方式进行研究
- 影响个体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包括()、(
- 有研究者将操场分为三种类型,它们是()、
- 情感成分(affective
-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网的横断面上所表现出
- 人最核心的需求有三种,分别是生存、关系和
- 以下哪种染色体的人不属于克兰费尔特综合症
- 从理论上讲,团体决定中个人的冒险倾向有哪
- 行为科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沙赫特的情绪的二因素理论(two-fac
- 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
- 角色的创造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它
-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
-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
- 影响个体认知地图的因素包括环境熟悉程度、
- 爱屋及乌是感情的()功能
- 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