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什么叫款识?
  • “款识(音志)”是边款的雅称,历来惯于称凹入的阴刻文字为“款”,凸起的阳刻文字为“识”。考其历史,在隋代官印“广纳府印”背后,即凿有“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造”的楷书。类似有款的还有“观阳县印”等。北宋官印“新浦县新铸印”的印背也凿有“太平兴国五年十月铸”楷书字样。在元代八思巴文官印的背面,也有楷书释文。一直至明清,这些官印的背后除释文外,大多为制作年号与制作机构。
    石章被采作印材,为篆刻家提供了理想的物质条件。文彭和与其有师友之谊的何震,被公认为在石侧刻款的创始者。文彭开始的刻款是先用毛笔在石侧书写,再与双刀法刻出,如同刻碑一样,何震则始用单刀刻款。双刀法较能体现笔意,单刀直切则能较好地体现刀味与石味。
    刻款的书体视作者的书法造诣而定,所以,对一个篆刻家来说,擅长真、草、隶、篆各体,也是刻款的需要,但一般的刻款以行楷为多见。在刻款上,赵之谦堪称为一位有胆有识的大家,他既首创用北魏书体刻阴文款,还前无古人地创造用《龙门二十品》中《始平公造像》法,以阳文刻边款,更能别出心裁地把经过艺术变形的走兽、佛龛造像、马戏杂耍等取法于汉画像砖的图像刻入款识,从而丰富了边款的形式内容,为边款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作者的姓名、年龄、刻制地点(大多以斋馆名出之)、时间、天气(如“晴窗、雨窗、大雪”等)、心情等。从这些边款中,可以考查到作者的一些生平情况。
    (2)表明作者与求刻者的关系。有时能起史料作用。刻款格式也可随意变化,一般在后面署作者名,如“××同志属(即嘱)刻,×××”,“××先生索刻,××”,“××老师教正,××刻”。也可前后倒置成“××为××同志刻”等。
    (3)对印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如赵之谦刻有一方“我欲不伤悲不得已”,何事令作者伤悲?边款上刻有“撝叔悼亡,乃刻此语”。
    (4)注明印文篆字的出典、来源。有些字奇古难辨,即撰文在边款中示人出典,如“关内侯印,关字渻文如此”,“说文×字作×”,“金文×作×”等。
    (5)注明作者对此印在艺术风格上的借鉴与探索。如常见的“××抚汉铸印”,“参吴让之意”,“仿赵撝叔九字印”,“法三公山碑为××作”,“仿秦小玺”,“拟古封泥”等。
    (6)表达作者在艺术上的见解和宗旨。如赵之谦在“何传洙印”的边款上写道:“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浑厚则全恃腕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越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貌。”吴昌硕于封泥得益非浅,他的心得是“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这些精辟的印论凝聚了作者创作上的甘苦与心得,是印学理论上的宝贵财富。
    (7)摘取一些较能表达作者意趣倾向的,自作或他人作的诗文,或者格言警句。如吴昌硕刻“石门沈云”一印边款中,即附自作诗一首:“点点梅花媚古春,莹莹灯火照清贫,缶庐风雪寒如此,著个吟诗缶道人”。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