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古人有关“苍颉造书”的记载和传说?其与后世书体的创造有何不同?
  • 在古籍文献中,记载了不少有关“苍颉造书”的传说,如:《荀子》载:“好书者众矣,而苍颉独传者一也。”唐玄度云:“颉有四目,通于神明,观察众象,而为古文。”关于书体和字体还没有分离开来的早期文字的创造问题,由于没有确切的记载和发现,往往把文字或字体的创造归结于一人并笼罩上一种神秘的色彩。根据古代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物,可知古文字分布地域较广,异体字也很多(如陶片上的符号,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可见,古代文字是广大人民集体智慧长期积累的结晶。据有人考证,所谓“苍颉”,其实就是“创契”。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如果真有苍颉这个史官的话,那他也是一个搜集整理古代文字的人,文字并非完全由其创造。正如后面还要谈到的小篆、隶书一样,并非是李斯、程邈的独创,而是他们搜集当时各种文字,以简约、省便为原则加以整理,使之统一化、规范化罢了。但在文字逐渐进入艺术领域之后,书体的创造(即创新)就多属书家个人的创造。如欧阳询的欧体书,颜真卿的颜体书,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等。虽然他们也是吸收古今众家之长,但其独特的点画形态和结体、布局方法以及书法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独特的神韵情调,却是书家个人的独创。如果可以把古字体的“创造”比作老和尚的百衲衣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以后书体的创造就是春蚕吃了桑叶以后吐出的丝、蜜蜂采了花粉以后酿出的蜜,其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正确地理解和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它是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必不可缺的修养。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