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他们①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②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③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拨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幢景着。风从田野中畎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④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⑤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不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⑥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⑦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⑧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⑨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问题:1.在第③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第⑤段中有一个病句,找出并改正。2.点评这篇习作的优点。
- 1.错别字:“拨节”改为“拔节”,“憧景”改为“憧憬”。病句:“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不回到家乡时”改为“记得一位记者问打工子弟学校的一个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2.本文作为一篇成功的作文,有几个优点:首先,文章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经历农村到城市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还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等文
-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
-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林
- 某教师在写作课上,要求学生就刚学过的《从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 以下是《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实录片段。下
-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 教师在讲授完《师说》一课中"其"字作副词
- 以下是一位教师语言训练课实录(节选),阅
-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
- 浮生若茶①每个人的生活都好比是一杯香荼
- 学习完《孔雀东南飞》等诗歌后,为了加大学
- 一次语文考试后,班里同学的分数都集中在8
- 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
- 关于散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不合理的一项是(
- 教师在进行“诗歌与散文”专题讲解时,选用
-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
- 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词语的轻声读
- 阅读作文教学案例(节选),按要求答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