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汉族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 汉族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表现在:一、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创新选择和吸收方面,这种情形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有西北、西南、中南地区的庸、蜀、羌、微、彭、濮等族参加,东北的肃族也在周胜利后成为周之"北土"。所以,《诗经》实际上是包括了许多民族民歌在内的诗歌总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民歌中有许多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口头创作。
    元代的杂剧也是在汉族民间戏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选择和吸收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由于"金、元时代,女真蒙古诸族语言,随政治势力之伸张,亦盛行于各地;故保存于元剧中者尚多。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歌谣,促进了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
    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辑录、翻译和整理,也是汉族接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西汉刘向著《说苑·善说》篇记载了古老的壮族民歌《越人歌》;《元史·地理志》也记载了彝族仲牟曲的传说;清代李调元的《粤风》和吴淇的《粤风续九》都选取了不少壮、瑶民歌;"五四"时期的歌谣学运动,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汉族民歌,也搜集了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解放后,汉族和少数民族亲密合作,大规模地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优秀民歌和故事,打开了少数民族灿烂夺目的民间文学宝库,推动了全国民间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主要的还是汉族民间文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这种情形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中国各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许多汉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有的甚至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例如汉族的《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传》等四大传说以及关于《水浒》、《杨家将》、《包公案》等故事,就在西南、中南、西北、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和传说传入少数民族后,各民族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加以改造,使其带上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并在本民族中扎根。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口头创作,曾大量地从内容上吸收汉族民间文学的养料,并融进本民族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
    在艺术形式方面,汉族民间文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中,既有本民族的民歌,也有用汉语和汉族民歌形式创作和传唱的民歌。后一类民歌一般称之为"汉歌",有些民族则另有称谓。这是长期以来各民族与汉族频繁交往,有些民族与汉族人民杂居,汉族民歌形式流传到少数民族,并被接受的结果。其中以"四句头"在各民族中的运用最为普遍,"十二月调"、"五更调"也很流行。
    汉族民间文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和少数民族间文学对汉族民间文学的影响,是中国各族民间文学交流和整合的重要方面。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