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作书为什么要讲究墨法?古往今来所讲的墨法都有哪些内容?
  • 人人都知道,要写书法,笔、墨、纸缺一不可。墨是显露笔迹形态的必不可缺的东西,古人认为水墨是字的血液。实际上,字的形质也是靠水墨留在纸上的痕迹来表现。不管是笔力、笔势、笔意、笔形还是字的结体、章法,无不靠墨迹的潴留而显露,只有运用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墨法,才能表现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笔法,才能写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书法。因此,要写书法,必须讲究墨法。墨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浓、淡、干、湿、燥、润、沉、浮、虚、实,另外,还有湮墨、渗墨、枯墨、飞白等。古人在绘画上,笔、墨并重,但在书法上,虽然也重视墨法,但和笔法相比,谈的就少得多,以免书画不分之嫌。现代书法,早已突破了这个框框,很多书法家专门在墨法上做文章以求新意,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书法艺术品。
    一般来说,书法讲求用墨的浓淡相宜,墨过淡则伤神采,墨过浓则用笔迟滞。应该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写楷书力求点画的干、湿、燥、润一致,写行、草则要求字迹的干、湿、燥、润多变而和谐。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中说到:“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润燥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另外,墨色的浓、淡、干、湿、燥、润对字的形质气韵有很大的影响,墨色浓、干、燥,则易于表现阳刚之美;墨色淡、湿、润则易于表现阴柔之美。墨色浓、干、燥,字的形体则易得坚实、厚重险峭之形质;墨色淡、湿、润则易得空灵幽深之境界。虽然古人对用淡墨、湿墨作书颇有鄙薄之词,但仍不乏大胆使用墨色变化的书法家,如清代大书法家张裕钊有一幅对联“一樽浊酒有妙理,半窗梅影助清欢”,其点画间墨汁团团泛澜,颇似绘画中的泼墨效果。近些年来的书法展览中,运用湮墨(墨中加大量的水,任其湮漫)、渗墨(两张纸相叠,写在上面一张纸上,墨渗到下面的一张纸上使下面纸上留下效果特异的痕迹)、枯墨的人亦时有所见。清包世臣批评浮墨、淡墨说:“凡墨色奕然出于纸上,莹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与言书。”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是有些偏颇的。事实说明,只要运用得当,淡墨也可以写出好的书法作品来。清周星莲对此倒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他在其《临池管见》中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濡然大笔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讲究,濡墨亦自有法。”他还说:“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无生气矣。”由是可见墨法是重要的,亦应是多变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