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翰墨志》是谁撰写的,有何高论?
  • 《翰墨志》是宋高宗赵构撰写的书学论著。但从所记来看,多为笔札的片段形式,大概是他平时随手写下的点滴学书心得,故可推想并非出于一时之作。宋高宗赵构在博的方面,他对于“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在约的方面,则又专精《兰亭》一种,以致于“详观点画”,竟然到了“成诵,不少去怀”的地步。并说:“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作为一国之君来说,学习书法到了这种地步,必定于国事多所分心,因此是不可取的,但如若作为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要求,这种精神却又是极其可贵的。
    在学书的先后次序及真草书的关系方面,《翰墨志》是这样说的:“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廊庙;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故知学书者,必知正、草二体,不当阙一。”提出了学习书法应当先学正楷,以及正、草二法“不可不兼有”,“不当阙”的论点,直到今天,仍被不少人奉为书学的南针,影响是很大的。
    在论真、行、草、隶、篆五体书的相互关系时,《翰墨志》也说得极能深入:“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往往篆、隶各成一家,真、行、草自成一家者,以笔意本不同,每拘于点画,无放意自得之迹,故别为户牖。若通其变,则五者皆在笔端,了无阂塞,惟在得其道而已。”指出篆、隶各成一家,真、行、草又自成一家的,往往是拘于点画的缘故,如果能通其变的话,那就五者都在笔端,“了无阂塞”了。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