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
1、引发认知
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到发展的。这种认知的基本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儿童认知的兴趣,重点应该在帮助儿童产生探究的冲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
如教师开展中班“认识自己”的主题时应认识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儿童关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如“我的名字叫什么?”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特征,让大家观察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听辨自己和他人的声音的活动,让大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画像的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了主题的大门,让儿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
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升和推进。
2、情感体验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较难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亲历过程中去感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能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喜欢和不喜欢”,让儿童相互讲述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并由己及彼地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
3、实践尝试
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是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能与他人产生许多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处理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值日生轮流制度、开展自我服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既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活动认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幼儿感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从而体验与人共处的快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4、经验积累
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只有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时,个体才能通过旧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并从原有的知识中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此,经验的积累在儿童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儿童具备足够的经验时,才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迁移知识,并产生正确的行为。如礼貌用语是个体和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第一步,礼貌的语言能有效引起他人的好感,使交往行为顺利完成,反之则会遭到冷淡。如果儿童曾叫人“老头”而遭到过挫折,在以后交往事件中,就会考虑采取适宜的称呼。因此教师应多让幼儿园接触、观察、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现象和规范,使儿童积累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经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意愿。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来进行经验积累,如让让儿童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家庭成员的姓名、人员;了解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儿童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5、情感迁移(行为建立)
技能的掌握(行为的建立)是个体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反应。只有当儿童把知道的理论能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社会性真正发展了。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应重视认知的迁移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落实。如我们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途径对儿童进行了许多尊敬长辈、关心老人的教育,当儿童在乘坐汽车时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应该照顾老人而为老人让座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如果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是为了博得老师表扬而勉强让座,那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通过收集儿童婴儿时期的照片、父母讲述的抚育过程的故事等,让儿童感受到了自己是在父母辛苦的抚育中成长的,建立了要孝敬、关爱父母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接下去组织相关的“我爱爸爸妈妈”活动,如让儿童为父母夹一筷菜或拿一双拖鞋等,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什么叫“关心”和“爱”。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自我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同伴交往对儿童道德社会化
- 作为集体活动的补充,()也是幼儿园社会教
- 儿童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称为()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形式
- 社会性是学前儿童()及()的需要。
- 请对这一活动的目标、准备、内容及过程进
- 离开了()课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失去
- 下列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述哪个是不正确
- 教师的提问、讲解、讲述、演示中的语言都要
- ()是衡量道德品质形成的标志
- 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
- 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
- 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 下列哪个属于幼儿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社会性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 谈谈你对幼儿自信心的理解及其培养。
- 幼儿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
- 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