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 注意与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始,是一个人知识的重要来源。感知觉还是一个人最基础、最简单的心理活动过程。但感知觉为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其他各种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材料,也是情绪、意志、需要、动机及个性形成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客观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属性的,如形状、颜色、味道、软硬等。当这些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个人充分调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由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各种属性所产生的感觉信息进行适当的组织和解释的结果。但离开知觉的纯感觉是不存在的。
(1)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本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2)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3)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古代蒙养教育包括小学教育的()和入学前的
- 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对课程的组织方式进行分
- 活动区教育
-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中心环节是()。
- 下列哪项不属于幼儿中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 幼儿只专注于自己的游戏,不管别人在做什么
- 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 初步道德教育包括:培养志向,教以孝悌,勤
- 心理发展的性质
- 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 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上是一种()。
- 精神环境对学前儿童有怎样的影响?
-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
- 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教孩子欣赏《绿垫圣母
- 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动作停止,他们的思
- 教师应该按照一些家长的要求,减少游戏活动
- 根据儿童记忆的规律,试论述促进儿童有效地
- 通过对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
- 幼儿智育的核心是发展幼儿的智力。
- 学前教育的实质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