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动词词尾“得”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
(1)词尾“得”来自动词“得”,大约从汉代开始,“得”字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还有动词的性质,后代也一直沿用这种结构,例如:“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
这种“得”具有明显的“获得”意义,但还不是词尾,仍是动词。
(2)“得”字放在动词后,在另一些句子里,“得”字又具备了“达到行为目的”的意义,表示一种可能性,“得”等于倒装的“能”(料得==能料),“得”字开始虚化了。唐代诗文中例子很多:“苍天变化谁料得?”
这种“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插入副词“不”、“未”:“唇焦口噪呼不得。”可见,这种“得”还不是真正的词尾。但真正的词尾“得”正是从这种“得”发展而来。
(3)真正的词尾“得”产生在唐代,宋代以后使用更加普遍。词尾“得”用在句尾,具有三种性质:
①作为递系句的动词词尾:“旗下依依认得真。”
②作为紧缩句的动词词尾:“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
③宋代“得”字和使成式配合,作为能愿式中的动词词尾,在使成式中间插入一个“得”字,表“能够”:“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4)结论:三种性质的“得”词尾是同一来源,由“获得”的意义转化而来,它作为递进式和紧缩式的动词词尾时,是表示某种情况,紧缩式往往表示夸张,能愿式表达某种目的。递进式和能愿式能同一结构,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修理得好;
递进式:修理的结果好
能愿式:能够修理好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词的意义,指语法上()或()。
- 比喻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 长句化为短句的方法有哪些?
- 语言的统一主要是指()的形成。
- 语法学体系有分歧是由于语法学家无能。
- 时间名词除了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经
- 义位组合要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
- 典故
- 能愿动词也能带宾语。
- 介词大都由()虚化而来的。
- 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 试述汉语史上人称代词的礼貌式的应用情况。
- 王灼的词话著作是()。
- 语言义与言语义有什么区别?
- 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
- 对金源词人影响很大的北宋词人是()。
- 根据结构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句类。
-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它们
- 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
- 引起词义演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