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举例分析文艺接受过程中的心理共鸣现象.
-
(1)共鸣原为物理学术语,指两个震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因共振而发生的现象.在文艺心理学中,共鸣指人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美感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亦指欣赏者由于自身思想情感与审美对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相一致,从而被深深打动,体验到了一种情绪上所激动.
(2)共鸣的产生首先需要主,客体两个方面具备基本前提.从审美客体来说,对象本身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从审美主体来说,共鸣的产生首先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一系列主观条件,如审美主体正常的感知能力,审美主体感性和理性的心理信息储备,以及审美主体对信息的识别,处理,转换,传递和自身的心理技能等.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文艺欣赏中的心理共鸣是欣赏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张力平衡结果.也就是说,在文艺欣赏过程中,主体从自己的经验,心境出发对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期待,与本文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定向之间互相契合,统一.(例子)
(3)欣赏主体与本文互相契合,进入一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欣赏者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集中指向本文所呈现的人物,场景,氛围,他与主人公共同欢笑,共同哭泣,他的心随着欢快的乐曲飞腾,随着低沉的音符沉落,甚至会混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例子)
(4)作为一种高峰体验,文艺欣赏活动中心理共鸣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共鸣现象的产生需要主体"静心",以进入审美状态.其次,读者的生活经验,阅历还要与本文所展示的境界相近.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简述移情说的基本观点.
- 优美体验主要是愉悦情感,而崇高体验的特征
- “格式塔”的意思是()、()、要义指“完
- 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的作用
- 高原体验是()提出的。对于感受到的敬畏与
- 审美注意
- 批评家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最根本原因是(
-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人生如朝露”来感叹人
- 一般说来邮购生于贫困家庭或身体有残疾的艺
- 20世纪初期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
- 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
- 母题同民族文化心理有什么关系?
- 最早注意到艺术创作中的癫狂状态的是()
- 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
- 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
- 结合实例分析文学语言层面与心理蕴含的关系
- 什么是文艺活动中的心理场
- 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
- 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