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汉朝的兵制是如何解决效率与忠诚的矛盾的?
  • 汉朝的军队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互不统属,相互制约,而中央和地方军队内部也分成各个部分,相互制约。每支部队的将领和士兵之间都是熟人,有着相当的关系,但是军队各个单位之间,却不可能形成私下合作关系。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制度因素:
    A.符节制度。汉朝军队指挥权在皇帝手中,皇帝是全国军队的最高首领。军队调动实行符节制度,凡独立的统兵将领,都持有符节的一半,而另一半在皇帝手中。凡发兵,则由皇帝派遣使节,使节持有皇帝特制的“节”并带着另一半虎符前往征调的部队。将领认符节不认人。
    B.中央军体系。西汉的中央军是皇家禁卫军,是装备和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地方军队是无法和中央军抗衡的。而中央军又分为南军和北军,两军的驻扎地点不同,也分数不同的领导体系,甚至士兵的来源地也不相同。所以两军不可能联合一致发动叛乱。
    C.地方军体系。汉朝的地方军事体系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郡国兵,一是边防兵。郡国兵负责郡内的地方治安以及防卫,可以任意调动和全权处理,但是凡是超出本郡,则必须由中央的命令,否则就是叛乱。边防兵则分为边郡兵、屯田兵和属国兵。边郡兵虽然由于要保卫边境而装备和战斗力强,但是因为需要内地的军饷接济,很难有充足的粮草用于叛乱。而屯田兵主要在河西陇右以及青海等地方屯田垦殖。属国兵一般都是归附的少数民族军队,所以往往不太可靠,而且有机会就发动反叛,因而需要军队对其进行监视。
    D.兵役与军队编制。汉朝的兵役制度采取的是义务制的劳役和兵役混合制。除了义务兵之外,政府还用募兵和谪兵的方式组建军队。汉朝的军队以步兵和骑兵为主,兼有少量的车兵和船兵。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