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反通货膨胀一直是世界各国的重要施政目标,有时甚至是首要施政目标?
  • 二战后,反通货膨胀成为各国重要的施政目标,其经济背景是二战后通货膨胀的经常发生,并且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由于战争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廉价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使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战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为了稳定物价,克服通货膨胀,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紧缩政策。在20世纪60年代,通货膨胀率一直在1%~2%之间徘徊,然而在此之后,经济开始受到高通货膨胀率的困扰。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5%,而到了197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两位数。在1975~1978年期间,通货膨胀情况曾一度有所缓解,可是在1979年和1980年,通货膨胀率又达到了10%,随后在1982~1990年,通货膨胀率再次降至5%,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通货膨胀率则降至2%。1989~1999年这10年中,在拉丁美洲国家中,阿根廷、巴西和秘鲁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表现为价格水平的持续升高,也导致了工人罢工,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在过去几十年中,以美国为代表的政策制定者已经逐渐意识到通货膨胀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并越来越关注将物价作为经济政策的目标。实际上,物价稳定越来越被当作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人们希望物价稳定,是因为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引起了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有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例如,当整体价格水平变动时,商品和服务价格所传递的信息就更加难以解释,从而消费者、工商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复杂。不仅民意调查显示了公众非常厌恶通货膨胀,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货膨胀导致较低的经济增长。价格不稳定最极端的例子是恶性通货膨胀,如前些年阿根廷、巴西和俄罗斯的例子。许多经济学家把这些国家的较低增长归因于它们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