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2002年杜某所在的东南财经学院进行体制改革,杜某的人事关系挂靠在学校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2年10月起杜某所在的公司和杜某本人向学校支付款项用于学校向社保代缴杜某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金。杜某于2002年9月20日与精益外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某签订合同,合同约定该公司雇用杜某为公司副总经理,每月工资为17800元,雇用期为2002年10月20日起至2005年6月30日,在雇用期内,双方均可提前3个月通知对方解除合同。雇用期结束后,杜某仍然在公司上班,但未续签劳动合同。2006年8月,精益外贸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精益经贸有限公司。2006年10月,精益公司(乙方)与深圳德尚人才开发中心(甲方)签订《劳务合同》,该合同附表的人员名单中包括杜某。2008年7月25日,精益公司向杜某发出解雇书,说明精益公司对杜某的雇用将于2008年10月31日解除。精益公司向杜某发放工资至2008年10月31日,之后杜某离开精益公司。后杜某向深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精益公司支付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及额外经济补偿金。仲裁及判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精益公司支付杜某经济补偿金和额外经济补偿金共计:186900元。精益公司不服仲裁结果,起诉至区法院,区法院认定精益公司和杜某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劳务关系,精益公司无需向杜某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及额外经济补偿金。杜某不服区法院判决,上述至市中院,市中院主持调整,民事调解书确认精益公司给付杜某经济补偿金108000元。杜某提出的赔偿186900元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请列出主要计算步骤。
-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期满时,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都应该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法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百分之五十支付补偿金,即额外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存在着应付经济补偿金故意不付的事实,职工就能提起额外经济补偿金的仲裁请求或诉讼。由上可知,杜某提出的赔偿186900元合理。计算过程如下:精益公司应支付杜某7个月的经济补偿金124600元(17800×7)和额外经济补偿金62300元(124600÷2),共计186900元。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框架结构包括()。
- ()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
- 工会可在原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期满前()个月
- 集体协商中协商代表因不可抗力造成空缺的,
- ()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因就业或雇
- 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
- ()成为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开展集体谈判的
- 判断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可以使用()
- 《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款规定,非全日制用
- ()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石和起点。
- 根据《工会法》规定,我国工会实行属地领导
- ()是用人单位分配思想、价值观、目标追求
- 任期内的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在企业内部调动工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发生劳
- 劳动争议调解原则有:当事人自愿原则、及时
- 黄某为李家饭店聘用的一名厨师,有一
- 下列不属于最低工资收入的有()
-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哪些调解组织申
- 如果一个生产型企业突然获得一个大的订单,
- 以下不属于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应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