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汉代有真(楷)行书吗?
-
在书史上一般认为真、行书作为影响巨大的书体,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的,由当时大书家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奠定的。钟繇、王羲之是历来公认的真行书大家,那么在钟、王之前的汉代有没有真行书体的问题,一直是书界关注和争论的问题。例如从清代到现代关于王羲之《兰亭序》真伪的论辩,就是涉及这一问题的突出例子。汉代有无真行书,它的应用程度如何,是书史上的重要问题。
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大量汉代简书和砖石文字来看,在钟、王之前的汉代已经在民间使用真行字体。王国维《‘流沙坠简’考释》认为:“《神爵四年简》(汉宣帝时)与二爨碑相近,为今楷之滥觞。”西汉末年的《元始二十六年简》,有的字已很接近后来真行书体,这类字还带有八分书势。这种类似于真行书的字到东汉已经很普遍,也有较明显的发展。例如一九七七年清理安徽亳县《曹氏宗族墓》时,出土二百九十一块刻字砖,根据《安徽文物考古工作新收获》一文的记载:“这些字的书体,既有汉代常见的篆书、隶书和不常见的章草,又有今草和真、行书。计篆书三块,隶书五十六块,章草十四块,今草六块,真、行书二百十二块,真、行比例之大(真、行书占总数72%,隶书占20%,章草占5%,今草占2%,篆书占1%),实在发人深思。”曹氏宗族字砖的年代是从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至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由这些材料足以说明五体书(即篆、隶、真、行、草)已在东汉具备,并在民间流行。由真、行书所占的比例来看,说明真、行书在东汉桓、灵之世已广泛应用,是当时使用较多的书体。由这些真、行书所达到的水平来看,说明真、行书已渐趋成熟。那么在此之前应有个普遍使用真、行书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基础。也只有在汉代有这样的基础后,经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钟、王这样的书家才有可能在民间书写的经验基础上把真、行书的发展加以总结、提高到高度成熟的水平,从而创造出典范的作品来。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