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
-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获得美感的基本领域。人类劳动也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因为劳动体现人类的本质力量,体现人的自由和创造性。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赞美劳动。随着分工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社会有了阶级对立,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给劳动的自由创造性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现象就是劳动的异化现象。异化是指本属于人类创造的对象,对象却反过来统治自己,奴役自己,压迫自己。异化劳动,指的是剥削制度下被统治、被奴役、被压迫的劳动者的劳动。这种劳动不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的特征,而是一种强制的被动活动,是一种异己的力量,使劳动者肉体和精神受到损害。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劳动本来让劳动者感到喜悦和幸福,但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使劳动者感到痛苦和不幸,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如俄国画家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从其神态可看出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并不是自觉的创造,而是变成了机器,丧失了自己的本性,这种劳动违背了人的个性发展,没有体现人的自由本质,所以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对异化劳动的美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作出肯定和否定的判断。我们应该从劳动产品,异化劳动中体现的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异化劳动固然不美,但异化劳动产品却可能是美的。如故宫、长城、金字塔等是异化劳动的产品,但是形式的壮观是显而易见的。异化劳动固然不美,但在劳动对象中仍然显示其智慧和才能,如西安的秦代兵马俑,这些事物的美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劳动异化只是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将来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一定会得到彻底的解放,劳动成了人生的第一需要,将会更充分的显现劳动实践的美。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感情按与需要的关系可分为()和()。
- 美学的“中间道路”是指的介以“科学的思维
- 美育的过程往往是()
- 人类心理结构中的智力结构、意志结构与审美
- ()倾向构成了形式铸造的核心原则。
- 艺术活动是对人的存在性展开所形成的境遇的
- 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喜剧形式,或喜剧的达
- 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
- 人类的审美活动有两个起源,分别是()
- “古人”是指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的()
- 在艺术孕育的过程中,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
- 什么是优美?
- 下列意境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有()
- 在生产意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的最重要、最具
- 关于宗白华人生境界说法正确的有()
-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不包括()
- 形式符号层对意象世界起的重要作用有()
- 对审美教育的性质,下述哪几种理解是正确的
- 艺术是一切艺术品的()
- 为什么说美感的存在必须以审美心理的存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