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50年代后期中苏在国家关系方面的主要分歧
  • 1958年,中苏两国在国家关系方面开始出现分歧,具体表现在:(1)关于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言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由中苏共同合资建设一座长波电台,企图在电台的主权上做文章,被中方拒绝。同年7月,苏驻华大使尤金在会见毛泽东时,转达了苏共中央关于中苏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的建议,毛主席认为,同合资建长波电台一样,建立共同潜艇舰队也是涉及中国主权的政治问题,明确拒绝了苏联的建议。(2)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武装冲突。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双方的对美政策相去越来越远,成为两国国际战略分歧的主要内容。中美处于敌对状态,而赫鲁晓夫加紧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路线,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和利益。1958年8月,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处于“战争边缘”状态,苏不顾危机的来龙云脉,唯恐战争迅速蔓延为世界大战,使其“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蓝图化为泡影。在民族利已主义的驱使下,苏于1959年6月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及其生产技术资料,向中国施压。与此同时,在赫鲁晓夫访美前夕,中印边境爆发武装冲突,苏为迎合美国立场,确保美苏首脑会唔,竟不顾事实真相,声称对此事持中立态度。9月13日,苏印签订了苏为印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3.75亿美元贷款的协定。苏这些孤立中国、偏袒印度的做法不仅背离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且把中苏分歧暴露在全世界面前。9月底赫鲁晓夫访华时,教训中国不要用武力去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规劝中国不要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甚至强烈暗示中国应暂放弃台湾。他还声称中印冲突是可悲的、愚蠢的。由此可见,中苏关系中的矛盾已具有控制与反控制的性质,双方在外交事务中的利害冲突以及苏联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预,使中苏关系全面陷入僵局。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