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清代善于由音求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
清以前的训诂学家对音义关系认识是模糊的,对声训从未作过理论说明,有些人还拘于文字的形体,更是隔绝了音义的联系。清代训诂学家提示音义关系的原理。
段玉载说:“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简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
- 陆宗达、王宁提出在运用“以形索义”方法时
- 翻译: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
- 戴震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句中“迥”、
- 用来说明事物种类的训诂术语是()。
- 《诗》:“何有何无,黾勉求之。”毛传:“
- 传注附加在相应的经文之下的格式,自汉以后
- “宁珠除草茅以力耕手”中“草茅”是()
- 《孟子》:“乐岁,粒米狼戾。”赵注:“狼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
- 举例说明古文注释的方法。
-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等多方面进行
- 先秦的训诂有哪些形式?
- 《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
- 《诗》“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中“肃霜”是
-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五经正义》当中
- 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的特点是什么?
- 在《方言》卷一中,扬雄所列举的()等词都
- 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