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寿门书”和“板桥体”的书艺创新如何理解?
  • 金农长郑板桥六岁,二人是乾隆年间画坛宿将,“扬州八怪”的主要画家,又以别开蹊径的书艺驰名书林。“扬州八怪”画家皆善书,以金农和郑板桥影响最大。他们的书艺都得力于碑版篆隶书,金农书苍古奇逸,魄力沉厚;郑板桥书灵巧生动,横斜有致。虽造诣不同,取经各异,但冲绝帖学约束的叛逆精神却是异曲同工的。他们“在帖学盛行时代,能独辟蹊径,可谓豪杰之士矣”。(向燊语,见《书林藻鉴》)可以说在清代书坛是较早开拓碑学风气的书家,与那些在帖学圈子里打转转的书家相比,对我国古代传统有较深的理解和较突出的创造性。
    金农曾是何焯(义门)的弟子,以善隶楷书著称,其书淳古质朴。以《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为本,“分隶独绝一时”,在隶书上与邓石如和稍后的伊秉绶鼎足而三。金寿门书最初从汉分隶得益,自序《冬心砚铭》说:“石文自《五凤石刻》下至汉隶八分之流别,心摹手追,私谓得其神骨。”早期“墨守汉人绳墨”,中年已脱化而出。极喜《华山庙碑》,曾双钩手摹,从唐云先生收藏的《冬心先生隶书》来看,其用笔、结字从《华山庙碑》得力不少。结体扁,取斜势。用笔方中有圆,化隶楷为一炉,舒展自然,已脱汉隶规范。有奇逸之趣,风格独特,可谓“楚调自歌,不谬风雅”。《冬心印识》又说:“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作擘窠大字”,自称“漆书”。“隶楷行草以天发神谶笔意运之”,他的隶书有的杂入漆书笔意,笔画横向粗长,竖向细短,取斜势,墨色浓重乌墨,奕奕有神彩。
    他的行楷书颇类魏晋造像的碑体,用笔方硬,结体紧密,体势欹侧,用心著意于拙中见巧,体貌古朴。后世不少画家受冬心行楷的影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在山东的潍县、范县做过十二年的七品官,被罢官后,他“宦海归来两袖空”,“二十年前旧板桥”在东南商业大都会扬州,“闲来写幅青竹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书画自给。郑板桥在杨州画家之中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又有真气、真意、真趣三真之妙。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徐悲鸿题郑板桥《兰竹石图》)郑板桥“少工楷书”,草书师怀素。后得力于汉魏碑版,在家书中曾自言:“字学汉魏崔(瑗)、蔡(邕)、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中年后变法维新,“法《瘗鹤铭》而兼黄鲁直,合其意为分书”;又以分隶入行楷,杂以草、篆;“亦间以画法行之”,将“画之关钮,透入于书”,创造了隶楷参半的新书体,自称“六分半书”,世称“板桥体”。蒋心余诗曰:“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板桥体”在艺术上有突出的爽朗挺拔、奇趣横生的特点。结体多呈扁形,取斜势而重心平稳;用笔挺劲潇洒,转折“善用蹲笔”;章法上以画入书,大小、轻重、横斜皆有致趣;不拘常法,出之己意,常将真草隶篆各体揉合在一幅之内,形成“波磔奇古形翩翩”的意致,有“乱石铺街”、“浪里插篙”的形式美感。与馆阁体相比,大异其旨趣,其书作充溢着真气、真意、真趣,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采。这在帖学盛行、书坛陈陈相因的形势下,其书艺的创造性、叛逆性和革新精神是十分突出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