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述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是一个以信用创造理论为基础、与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有密切联系、由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可以按以下三个层次加以剖析:
    (1)调控主体
    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
    依据各主体的不同功能,把中央银行称之为发动主体,是因为由中央银行供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也称初始货币)的多少,决定了整个调控机制运行的规模,这里,它是以最后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商业银行称之为放大主体,是因为中央银行将基础货币贷给商业银行后,通过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倍数放大效应,会创造出多倍于初始货币的存款货币,以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这里,它是以直接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非银行经济部门称之为目标主体,是因为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初始货币,随即在商业银行系统内产生倍数放大效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非银行经济部门供给适量的货币,因此,不能否认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行为对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运行的影响作用。
    (2)基本因素
    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
    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有,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使一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数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提供的在商业银行系统内存款派生过程中漏损的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给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给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适的额度内;准备金的大小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又称货币乘数)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的乘积。显然,在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中,决不可忽视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
    (3)若干金融变量
    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用图8-10表示如下。
    以上诸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中央银行行为的是法定存款比率;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超额准备比率;直接受制于非银行经济部门行为的是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比率和财政性存款比率等。
    以上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组成,只是从静态角度作抽象考察,如果从各变量主体行为的经济背景和动态分析,实际运行过程要复杂得多。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