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人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是()
-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决定的。
-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
- 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
-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
- 规律是什么?
-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口因素是指()
- 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是绝对的、
-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
-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
- 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的利息是()。
- 商品因素是什么?以及简述两因素的关系和它
- 下面能够体现要抓主要矛盾的是()。
-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 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其哲学根据
- 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应放在首位的是(
- “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地缘政治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发生了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