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变革,但很多人对该理论不太理解。实际上,陶行知所提出的“接知如接枝”就通俗地阐明了其基本内涵。他说:“如接树:这一种树枝,可以接到另一种树枝上去,使它格外发荣滋长,开更美丽的花,结更好吃之果。如果把别人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真知识,接到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真知识上去,那么,我们的知识必定格外扩充,生活必可格外丰富。不过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样一来,别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要生长到别人的知识里去开花结果,至此,别人的知识变成了我们的真知识。其实,它已经不是别人的知识,而是自己的知识了。请结合陶行知先生的话,阐明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育中应该如何看待知识、学生和学习过程。
-
(1)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出发,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对于现实的理解和假设,其受到特定经验和文化等的影响,因此每个人对知识所建构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并不是要对所有的学生传授完全相同的原理知识,而是要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他的知识经验建构出新的知识内容。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接得上去”。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这种主动建构,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使它格外发容滋长,开更美丽的花,结更好吃之果”。这意味着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搜集者,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领路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再是不可亵渎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师生之间成为共同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
(3)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角度来讲,社会互动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虽然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学习者是一个人在进行学习,但是他在学习中采用的学习材料、学习用具以及学习环境等都是属于社会的,是集体经验的累积。“接知如接枝”就体现了社会互动性的内涵,即自己知识的生长一定会借助他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也会生长到别人的知识里去开花结果。这意味着合作学习会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简述基本的课程类型。
- 按照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不属于人的
- 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 )
- 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
- ( )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这三个字来概括
- 对于焦虑的辅导,辅导员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步
- 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上,一般认为,
- 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
- 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
- 下列情境中代表学习的外部动机情境的是()
-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
- 自主性差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一些盲目、易变
-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 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有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
-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
- 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
- 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
- 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