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分析我国妇女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
(1)从家庭生产模型进行分析
(2)从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女性的就业率在建国之前一直处于极低水平。1912年至1920年间,全国女职工人数仅24万人左右,到1930年也只有37万人。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女职工人数约60万人,仅为全国职工总数的7.5%。
建国后,我国妇女劳动力的参与率不断上升。纵观我国城市女性就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迅猛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此阶段以参加工作是城市女性力求实现的目标与权利为主要特征,其就业方式为不完全计划式。从就业规模上看,8年间女职工人数从60万人增加到328万人。1952年后,年平均增长率在12.7%,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7.5%逐步上升为13.4%。从就业领域看,城市女性就业从集中于轻纺等传统行业向商业、服务业、邮政业等较广泛的领域拓进。
第二个阶段:主观激增阶段(1958年至1980年)。此阶段其就业方式为计划就业式。从就业规模上看,1960年,全国女职工人数猛增到1008.7万人,比1957年的328万人增加了2倍多,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也由1957年的13.6%提高到20%,上升了6.4个百分点。从就业领域看,城市女性就业可以说几乎包罗了所有行业和多种职业。一方面显示出以往从来未被社会和女性认知和了解的巨大劳动潜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女性就业在行业、职业之间的平均分布,为往后城市女性就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第三个阶段:理性调整阶段(80年代开始至今)。此阶段以城市女性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其就业方式为从被动安置转向自我发展式。从就业规模上看,城市女性就业的比例和总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女性就业、转业困难不容忽视。1996年与1978年相比,女职工人数增加78.5%,年增长率为4.36%,而职工总数的增长为56.3%,年增长率为3.13%。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城市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大。
总体来说,我国改革开放20余年来,城市女性就业一方面就业机会大量增多,就业比例得到迅速提高。目前,在全国7亿从业人员中,女性占47%,比世界妇女参与劳动平均比例高出1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过去占第一、二产业近半数的城市女性必然有相当部分要退出原有产业领域,下岗或转向新的领域再就业。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自我强化的合约要求()
-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包括()
- 以普通教育为表现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以
- 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决定最佳的劳动
- 在教育投资方面,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选
- 拥有更多正规教育的人往往有()
- 目前福利大约占总报酬的百分比是()
- 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条件包括()
- 当纵轴表示工资横轴表示受伤风险时,斜率陡
- 家庭内外分工的深化与参与市场性劳动的女性
-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包括什么?
- 无差异曲线具有哪些特征()
-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 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
- 在任何给定的时期失业工人的存量主要包括(
- 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
- 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可以转让,可以断承。
- 简述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
- ES>1是表示劳动力供给弹性如何?()
- 你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是否存在歧视,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