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的机制及尿液浓缩过程。
-
(1)外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在外髓部,由于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Cl-,而对水不通透,故升支粗段内小管液向皮质方向流动时,管内NaCl浓度逐渐降低,小管液渗透浓度逐渐下降;而升支粗段外围组织间液则变成高渗。髓袢升支粗段位于外髓部,故外髓部的渗透梯度主要是由升支粗段NaCl的重吸收所形成。越靠近皮质部,渗透浓度越低;越靠近内髓部,渗透浓度越高。
(2)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与尿素的再循环和NaCl的重吸收有密切关系。
①.远曲小管和外髓部的集合管对尿素不易通透,小管液流经远曲小管和外髓部的集合管时,在抗利尿激素作用下,对水通透性增加,水被重吸收,所以小管液中尿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②.当小管液进入内髓部集合管时,由于管壁对尿素的通透性增大,小管液中尿素就顺浓度梯度通过管壁向内髓部组织间液扩散,造成了内髓部组织间液中尿素浓度的增高,渗透浓度增高。
③.髓袢降支细段对尿素不易通透,而对水则易通透,所以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水被“抽吸”出来,从降支细段进入内髓部组织间液。由于降支细段对Na+不易通透,小管液将被浓缩,于是其中的NaCI浓度愈来愈高,渗透浓度不断升高。
④.当小管液绕过髓袢顶端折返流入升支细段时,它同组织间液之间的NaCl浓度梯度就明显地建立起来。由于升支细段对Na+易通透,Na+将顺浓度梯度而被动扩散至内髓部组织间液,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髓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由此看来,内髓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是由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出来的尿素以及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来的Na+两个因素造成的。
⑤.小管液在升支细段流动过程中,由于NaCl扩散到组织间液,而且该段管壁对水又不易通透,所以造成管内NaCl浓度逐渐降低,渗透浓度也逐渐降低,这样,降支细段与升支细段就构成了一个逆流倍增系统,使内髓组织间液形成渗透梯度。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Cl-在髓袢升支细
- 尿液是怎样被浓缩和稀释的?
- 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局部反应,局
- HCO3
- 把震动着的音叉置于颅骨中线处,患耳感觉声
- 通气/血流比值越大则肺换气越好,越小则肺
- 胃蠕动的开始部位是在:()
- 尿生成的基本步骤为(),()和()
- 水的重吸收在下述哪个部位接受ADH调节?
- 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 消化道平滑肌AP有何特点?产生原理如何?
- 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和()。血浆是
- 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蛋白质必须分解成()才能被吸收,在吸收时
- 在胃充盈时,胃的牵张程度增加,可引起胃内
- 唾液有哪些生理作用?
- 静息电位
- 试述在阈电位水平时,膜K通道和NA通道发
- 试述血管紧张素的产生及其生理作用
- 简述眼球壁的主要分层结构及视网膜的细胞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