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主要讲的是作家的生活境遇与创作潜能的关系。他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更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正是对韩愈不平则鸣说的继承和发展,他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着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王国维的)境界说
- 关于《毛诗序》的作者问题,历来“纷如聚讼
- 皎然的诗论作品最重要的是()
- 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
-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
- 试述李渔在戏曲题材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典型
- ()是作者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
-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
- 试述在戏剧创作上,李渔主张运用“设身处地
- 论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 简述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
- 简述《诗大序》的诗歌理论的主要观点
- 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
-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
-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
- 试析“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 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
- 美刺
- 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 (钟嵘的)“滋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