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材料一: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赋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威特八九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 材料二: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从前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材料三: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轲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搬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 材料四: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特尔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到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请结合上述的几个材料,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材料一中夏完淳和卡尔·威特的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材料二中的方仲永的例子则说明了遗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材料三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可以推动人的发展。
(4)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材料二中方仲永的例子说明了遗传因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材料四中卡特尔教授的研究结果说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发展。
(6)此四则材料共同说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
- 桑代克的学习三律指的是()。
- 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是()
- 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
- 小琛在解题过程中习惯于在众多解题方法中筛
-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
-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描写的心理活动是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
- 简述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
- 小明的父母都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因为工作
-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
- 下列哪个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
- 父亲将两瓶一样重的饮料分给6岁的小明和8
- 影响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 简述贯彻小学德育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张老师在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时,常常激励学
- 根据过度学习的研究,如果小学生读4遍后能
-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