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文主张。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前后七子的诗文主张,主要是针对明初“台阁体”“茶陵派”的萎弱文风提出的,目的是用一种高标准来振兴文学,改变明初以来文坛上没有生气的局面,有严羽“第一义悟入”的意思。李梦阳强调“唐调”,反对“性气诗”,对宋诗“主理不主调”不满等,都说明他对文学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的强调是正确的。但他文学思想的核心在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守古人的法式,在这点上遭到何景明的批评,何氏比较重视诗歌意象的合于自然,比较重视学习古人的神情,这就比李梦阳略高一筹。后七子的王世贞虽然也倡导模拟复古,但他比较重视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作,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在诗学理论上有较大的贡献。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都是向古人讨生活,因而其缺点很明显,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现实性。后来以徐渭、李贽、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文艺新思想所提出的“童心说”“性灵说”正是针对这一缺点而发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
- 课文中所说的“王先生自沈”是发生于哪一年
- 李贽的“童心”说
-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此语出自古代
-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 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
- 试述南宋诗论家对江西诗派的批评。
- 何为语境理论?
- “立言者贵于助教”是葛洪在《()》中提出
- 翻译以下句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
- 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
- “发乎情,止乎礼义”
- 什么是李渔的“立主脑”?
- 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
- 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
- 胡塞尔的学生()将历史引入现象学。
- “理、事、情”
- 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代表了一种什么
- 儒家的文艺思想,其基本纲领是()。
- 文学批评家的审美感知力首先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