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血色中风靡网尖的“校园贷”
  • 一周前的今天,一条年轻的生命黯然终止,起因却是此类事件中并不多见的债务压力。一个在校读书的学生,是什么让他背负了高达60余万元的债务?
    从2014年信贷市场中悄然兴起的“校园贷”在血色中成为网络舆论风口浪尖的话题。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并不太了解这种新型的资本借贷方式,也并不太了解很多专业人士讨论的规范应该如何在法律的层面去实施与操作,所以,除却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自己学生的担忧,我也并没有多少理由加入对“校园贷”的批判与声讨,也给不出超出“规范”两个字的更好建议。于是,我回过头看向了这条线路的另一端,也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们。
    一种新兴事物的兴起与繁荣,一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在作为支撑。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一些同学热衷于追捧这些借贷工具,并乐此不疲呢?借贷来的钱又都用来干些什么呢?是不是如很多平台所喊出的口号一般,用于创业的启动呢?
    为此,我特意咨询了一些自己熟悉的同学,他们中的很多虽然并未参与其中,却或多或少的对此有一些了解,而答案却基本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消费”。消费,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需求,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在此刻看来却似乎成为了一切开始的“罪魁祸首”。然而,消费什么呢?
    忽然之间,让我想起了开学前听到的一则新闻,关于商家大肆宣传的电子产品“开学季”大促销。说的是,好多同学赶在开学之间更新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以配得上马上开学的使用。当然,并不简单的使用,被采访的那位同学也顺便道出了使用背后的另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马上要开学了,一般大家都会换一款最新的手机。过年收了点儿压岁钱,听说有大促销,我也过来看看。”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刚需背后,其实是一种从众的对“新”的追捧与攀比。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在部分学生群体中手机能够用够一年己经成为一种罕见的行为。更多的时候,大家会竞相的捧回各种新潮抑或新奇的物件,以使自己立于目光的焦点,艳羡的对象。毫无疑问,这些消费品背后并不都是个人财富的积累与创造,反倒是来自于家庭支持的居多。不切实际的消费,就悄然的在一场无关前途与未来的面子之争中拉开大幕。当然,漫无目的的囤积无用廉价货心理不在此列,却也同样是吞噬金钱的黑洞。部分同学也从此过上了“月光”与“吃土”的生活。可惜,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支撑这样频繁的高水平消费,我想这种“从众攀比”大概就是借贷消费的开始。只是,借贷的形式跟上了“互联网+”的风潮,从借朋友到信用卡,再到今天的“借贷宝”,一路乘风而起,借贷愈加便捷,债务从现金变成了数字,金额却成几何级数疯涨。
    然而,逝去的生命似乎与上述的攀比并没有直接联系。彩票也并不能成为聚焦的资本,我倒是宁愿相信,这个孩子只是希望可以收获一笔意外的惊喜,来减轻家里的负担,改变自己的困境。然而,他选择的方式却并不是通过知识与劳动改变这一切,而是押宝式的赌博与一夜暴富的幻想。诚然,通过辛勤的劳动进行最原始的财富积累再平常不过,不太可能被媒体关注与推崇,然而连篇累牍的暴富神话怕也不该是宣扬的唯一。作为暴露在信息爆炸时代中的青年一代,他们从孩提时刻就可以便捷的获取海量资讯,缺乏对财富最基础理解的他们,一旦再缺失最基础的财富教育,极其容易把这些醒目的暴富神话异化为人生的常态,甚至于进一步把那些省略了挣扎与艰辛过程的真实创业也简化成从此到彼,一蹴而就的简易公式。既然他们可以,我们为何不行,五百万如果可以属于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为何就不能归属于我们高智商的头脑。投机、狂热与对财富的渴求两相结合,出现的结果却是这个社会无法承受之重。
    “不劳而获”不是人生必然,当然“你的薪酬也不完全取决于你劳动的辛苦程度,而取决于你劳动的不可替代性”。可惜,这些本该三岁孩子就该明白的道理,现今却成为我们一些同学刻意忽略的事实,甚至异化为对刻苦与勤奋者的耻笑。
    如果,我说现在的同学们不太理解资本,可能会被轰炸至死。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同学并没有经济概念,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钱对于有的同学而言,只不过是需要时向父母伸出的手。更夸张的是,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并未能幸免,作为家庭未来唯一希望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告别了体力劳动,专心的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完全无法理解与体会每一分钱背后父母的血汗。个别人不仅不能心存感恩,甚至扭曲成对父母的鄙视与抱怨。父母把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生活带给了孩子,却恰恰忘了告诫和让他们亲身感知这一切如何的来之不易。数字化消费的时代,不负责创造财富又被赋予了无限消费权利本身极易导致盲目消费与超前消费。而对于这种现象所滋生市场需求的满足,肯定又会进一步的恶化这种局面。当然,我们没有权利谴责资本,资本本身并不是罪恶的,我们也无权也没有能力干涉资本的流向。迅速壮大起来的中国,有太多资本游走在无处可去的市场,一旦发现商机也必然是一窝蜂的哄抢。所以,还是回过头,说一说我们力所能及的部分。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坚持不懈的讲“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勤抗懒,以慢对快,唯有持之以恒,方得风清气正。不要怕被别人耻笑作那大战风车的唐·吉可德,只要我们内心中清醒的认知我们的作为。
    二、把股神请出同学们的生活,把风险请进来。在校园中,尽可能的去补上关于财富产生与消耗过程的一课。我们不能决定同学们关注什么,但是至少在我们可以掌握的平台中,多关注一些艰辛与挣扎的过程,而不仅仅呈现励志的结果;多请一些理智的声音进来,而不是继续增加狂热的幻想;多请一些关于资本与财富的客观规律进来,而不是用个例去替代多数。
    我并不是专家,但是我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经历了消耗财富到创造财富的转变,并没有一夜暴富,也只需坚定的去传递脚踏实地,自食其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的独立,消费总是日趋理性,这一点,其实对比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能力,很容易得出结论。
    最后,我自诩并不是一个保守者,从来不反对资本规范合法呈现的任何形式,不反对理智前提下的超前消费,不反对风险评估前提下的资本运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我反对的是不切实际的消费,反对的是不劳而获的幻想,反对的是最基本的财富概念与风险意识缺乏。当然,与之相伴的还有为人师者的反思。
    希望开篇的极端只是个案,希望一切的类似都还来得及改变。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