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
-
20世纪20年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将课程目标定位于以“识文断句”为主目的,“启发思想”为辅目的;朱自清则认为“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习惯或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养情感”。后来叶圣陶也认同该观点。到了50、60年代关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提到首位。
进入21世纪新课程语文基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新课程标准将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作了最低的要求。综观课程目标的争论,反映了语文课程的时代性特点,应运用动态的眼光审视语文。关于语文目标的实施主要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入手完成。
在识字写字阶段:注意学生技能与情意的完美结合;了解“识字与写字”的目标联系、体现阶段的连续性;注意运用多元评价。
阅读教学阶段:树立现代阅读新理念,如接受美学观、建构主义观等;重视阅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明确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了解各学段学生的阅读需求;评价注意阅读者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因素。
写作阶段:关注学生的写作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对学生写作的评价应该分阶段要求进行,多元化评价。
口语交际阶段:将口语交际提升到与读写并重的地位;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三个维度的渗透;口语交际教学应重视交际训练过程中表现的态度、修养等;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立足多角度评价。
综合性学习阶段:综合性学习体现为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全面整合语文知识技能等;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注意参与意识,注重探索过程;考察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等能力。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李斯的《仓颉篇》是一部关于()教学的课本
- 议论文的要素有?
- 1903年颁行的《()》使语文最终从综合
-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他弃工学医是在课
- 语文教育活动主要是学生与他者的对话。
- 谈谈对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理解。
-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美育()。
- 计算机术语中的“读”是什么?
- 语文能力培养是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核心要素
-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内容的概念?
- 思路训练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 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特征有()、()、()
- 课程、语文课程结构涵义各指什么?明确语文
- 中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什么规律?
-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全面训练的基
- 一般地说,课程可以分为()、综合课程、核
- 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关系是什么?
- 把语义转换成相应的语词符号和句子结构,按
- 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 说话教学的作用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