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从接受国的角度谈谈影响产生的条件。
-
(一)接受国的社会环境接受国的社会环境首先是接受国的开放程度,这与当时的政治权力有关。接受国的政治权利有时直接作用于文化和文学交流。
(二)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欣赏习惯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是强大的,中国是诗歌的黄金之国,因此西方的十四行诗始终在中国未形成气候。相反,若传统比较薄弱,外来的东西进入时阻力就较小。这说明影响发生的又一因素是接受国的文学和欣赏中需要或已开始孕育类似的因素。特别是当接受国的文学传统遭到抨击或面临解体,社会呼唤新的文学,在这种情况下,外来的思想和技巧很容易作为新的因素结构到新的文学中去。尤其是当人们否定传统的文学技法时,借鉴外来的形式和技巧就成为必然。
(三)被影响者个人的内在条件被影响者在思想、个性、气质等方面与影响者的共鸣或吻合是影响产生的主观原因。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辨析“主题”、“母题”、“情境”、“题材
- 比学为何形成于19世纪其最适宜的土壤为什
- 被称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的是()
- 宗白华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描述不正确的
- 鲁迅和契诃夫的比较
- 文类学
- 关于“软实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是西方最早力图对文学做出分类的学者
- 古代文论中涉及了文类的划分的著作有()
- 在刘若愚看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得到教
- 关于哈罗德·布鲁姆,描述不恰当的是()。
- 什么是跨学科研究,试举例说明。
-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出
- 西方“诗学”的概念起源于()
- 之所以称鲁迅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其原
- 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研究是()
- 阐发研究适用于文化系统相同的诸民族文学的
- 古希腊文学的历史地位?
- 可比性、文学性是影响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 钱钟书先生曾倡导()法,它不仅表现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