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 1.P波:前1/3代表右心房除极,中1/3代表右左心房共同除极,后1/3代表左心房除极。P波在肢体导联呈钝圆形,有时有轻度切迹成双峰,双峰间距<0.04s。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指向左、前、下方,因此,P波在aVR导联倒置,在Ⅱ、aVF、Ⅰ、V4~V6直立,这是窦性P波的标志,Ⅲ、aVL导联P波方向不定,V1导联的P波可呈双向。P波的宽度(时间)<0.11s。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在胸导联不超过0.2mV。P波的振幅或时间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异常,表示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aVF导联倒置,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2.P-R间期:P波开始至QRS波开始的一段时间,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即窦房结激动开始后,通过心房、房室结及房室束的全部时间。P-R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12~0.20。P-R间期>0.20s表示有房室传导障碍,它与年龄及心率快慢有关,老年人P-R间期可轻度延长,但不超过0.22s。测定P-R间期应选择P波最宽,QRS波群起点清楚的导联。
    3.QRS波群:代表全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自QRS综合波的开始至终末。正常人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RV,≤1.0mV,V1至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R/S的比值逐渐增大。V1小于1,V5大于1。RV5
    ≤2.5mV,RaVR≤0.5mV,RaVL<1.2mV,RaVF≤2.0mV,RⅠ<1.5mV。QRS波群时间>0.12s,表示室内传导障碍。QRS波群振幅超过上述指标,考虑左或右心室肥厚,若肢体导联的每个QRS波群(R+S或Q+R)电压的绝对值都小于0.5mV或每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的绝对值都不超过0.8mV,称为低电压,常见于心包积液、肺气肿、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肥胖人。
    (3)Q波:正常Q波振幅不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s。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以呈QS型,V5、V6导联经常可见到正常范围的Q波。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如在其他导联出现超过正常范围的过深、过宽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
    J点:QRS波群的终末部分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通常J点上下偏移不超过1mm,大多在电位线上,可随S-T段的偏移而移位。
    4.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除极终了至心室开始复极这一短暂时间,这时心室肌无电位变化,S-T段为一等电位线,但可有轻度向上或向下偏移。正常人S-T段压低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不应超过0.5mm(即0.5mV);而S-T段抬高除V1-V3导联可抬高3mm(0.3mV)外,其余导联不应超过1mm(0.1mV)。S-T段正常时限为0.05~0.15s,低钙血症时延长,高钙血症时缩短。
    5.T波:代表心室复极时的电位改变,是S-T段后出现的一个圆钝、占时较长的波。
    (1)形状:T波可有多种不同形状,其中直立T波其近支的坡度较远支为小,使波形不对称。如两支对称,是异常现象。
    (2)方向:正常T波的方向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V5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Ⅲ、aVL、aVF、V1~V5导联可以直立,双向或倒置,但若V1导联直立,V3导联就不应倒置。
    (3)振幅:胸前导联中,T波较高,可高达1.2~1.5mV,V1的T波不超过0.4mV。
    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
    6.Q-T间期: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了,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因为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很大,所以常用校正的Q-T间期,即Q-Tc=实测Q-TR-R。
    Q-Tc就是R-R间期为1s(心率60次/分)时的Q-T间期。正常Q-Tc的最高值为0.44s,超过此限即为延长。
    7.u波是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小波,其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振幅很小,一般在胸导联(尤其在V3)较清楚,可达0.2~0.3mV。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u波倒置可见于高血钾和心肌缺血等。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