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性?请予以系统论述。
-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第一,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形式上。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因此,人们最初就是从文学的语言形式上来理解语言的审美性的,音韵、节奏等形式美是文学审美性的一种体现。
第二,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人文内涵上。“文学是人学”,文学以人为主要对象,展现人的生活境遇,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审视人的精神世界,展现人性的复杂,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憧憬人类的未来。它在表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时又超越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
第三,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生成方式上。文学对现实人生及人生理想的展现,要借助于想象与虚构来实现。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第四,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衡量标准上。文学的审美性根源于文学的真实性,“真实”是文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审美品格。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如果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了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如果文学表现了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能够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那么文学就有了真实性,就有了审美性。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是小说的显著特点。
-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在艺术的世界里,个别和一般是辩证统一的,
- 诗歌对情感的表现需要()来支撑。
- 审美的意识形态概论最早见于()一文中。
- 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表
- 20世纪中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对包
- 如何理解文学创作是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建构活
- 传奇《鸣凤记》表现忠奸斗争,其中反面人物
- 赵盼儿是()塑造的一个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
- 汉语言的语义也极富特征,现代语言学从词义
- 在抒情性作品中,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
- 文体
- 试述文学创作中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 三国英雄中“浑身是胆”的人物是()
- ()即叙述行为本身,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
- 美,从根本意义上讲,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
- 主张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
- 抒情
- 符号式象征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