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
-
这条注释不能算错。
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
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郑玄补充说明《毛传》具体有哪些?
- 传统训诂学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
- 试论述《尔雅》的内容及价值。
-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中“戏谈”是()
- 举例分析“…貌”的用法。
- 翻译: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
- 清代学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 《方言》注家中,()是清代人。
- 下列古注术语用于声训的是()
- 《释名》是一部()的词典。
- 宋代是训诂学的()时期。
- 《说文》:“缶,瓦器,()盛酒浆,秦从鼓
- 《诗》:“允矣君子,展也大成。”郑笺:“
- 语源分为()和()两类
- 陆宗达、王宁总结章太炎更新训诂学的内容和
- 为什么训诂学和辞书编纂关系十分密切?
- 从训诂学角度看,汉语辞书(以《汉语大词典
- 什么是训诂的术语?
- 简述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
- 探求本义适用的最基本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