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主要有两方面:
(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因此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克服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智力和体力的分离,避免“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摆脱那种“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一切自由活动”的劳动状况。
所以,“片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和对立,而“全面发展”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显然,在现代社会,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有待于社会生产更高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高水平的完善。
(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迫使个人奴隶般服从分工的状况已经消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也已不再存在的情况下,社会成员能够自由和全面地发挥他所拥有的各方面的才能。这种人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应当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他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基础之上的。在深刻分析了生产力、分工、私有制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后,马克思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个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的消灭归根到底取决于旧的社会分工的消灭。
这些结论对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教育必须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总要求;其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分离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一次重大超越。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 我国当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应解
- 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
- 婴幼儿0~1岁是言语的()阶段。
- 婴儿能敏感地识别母亲的声音一般是在()。
- 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 ()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
- 幼儿的活动中如何克服幼儿的不良情绪?
-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7岁幼儿属
- 下列不属于幼儿的性格年龄特点的一项是()
- 问题言语最为丰富的年龄是( )。
-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 儿童概括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简要说明。
- 现代社会初期,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 ()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 认为“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游戏理论
- 活动设计题: 以《落叶》为题,设计一个
-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简述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