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隋朝以前还有没有其他的书法家?其创作特点和流传情况如何?
  • 隋朝以前对中国文字进行创造、整理、推广的人物和一部分书法艺术家。事实上,中国文字、书法的创造和发展,是和历代广大人民密不可分的。据粗略统计,隋代以前在历史典籍上有明确记载的书法家(包括汉字的创造、整理者)就有近八百人之多。前面介绍的书法家还不到十分之一。还有更多的未名书家,亦给我们留下了灿烂、丰富的书法艺术作品。仅现已发现的隋代以前留下来的书迹(包括金石、简帛、手札、墨迹等)就有一千五百余种。这些书迹有明确记载其书者姓名的为数极少。其中在书法史上极有名的,具有重大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迹,如两周的《散氏盘》、《毛公鼎》等大量金文,东周、秦汉的不少简书、帛书,汉代大部分著名的隶书碑刻,如《五凤刻石》、《褒斜道》、《石门颂》、《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都是未名书法家所书。以后,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墓志、摩崖亦很少有书家留名的。如“二爨碑”、《张猛龙碑》、《龙门造象记》等,北魏墓志均无留下作者姓名。像前面介绍的《石门铭》书者王远和《始平公》书者朱义章等那样在石上留下姓名的是很少见的。可见历史典籍上记载的近八百名书家,也仅仅是历史上书家的一小部分。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天灾人祸等多种原因,更多书家的名字没能流传于世,他们的作品也大部分散轶湮没。如据史料记载,王羲之的真迹仅搜罗到唐太宗李世民手中的就二百七十一件,而至今竟连一件真迹都没保存下来,就是极为明显的一例。
    尽管在东汉后期书法已进入到了艺术自觉的时代,并开始在王公贵胄官宦阶层中流传开来,甚至有以书法好而入选做官的。但总的来看,其学书写字的目的大部分还是属于实用性质的。很多人尚没有以书名传世的意识产生。另外,从书写材料用具及方式来看,仅以石刻能较为长久的留传,其他方式的手书如简牍、手札、帛书等,非入墓葬,很难保存。再则能上史册的多属名宦显贵,一般的平民书家很难名入史册,也大多无经济能力刻碑立传,因此,隋以前的书家很少传名于世。另外,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风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书迹及书法家名字的流传。如南北朝时期,北朝注重碑刻,但在石头上凿行草比凿楷书就难度大得多,故北朝楷书多传,而行草少见,而南朝禁厚葬,禁碑刻,其楷书流传很少而行草则传世较多。碑刻、墓志又多处荒山野外,手札、墨迹多存之于宫廷内府,因此以书法家名世的南朝人比北朝人就多得多。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