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在《萧红墓畔口占》一诗中所说“我等待着,
- 下列哪种作品不是王小波创作的()。
- (严羽的)诗有“别材”“别趣”说
- (严羽的)“妙悟”说
- 结合具体作品试评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
- 严羽为什么提出“以盛唐为法”的主张?试作
- 在从事接受史的研究中,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发
- 荀子《解蔽》批评庄子“()”。
- (袁枚的)“性灵”说
- 简述批评家情感体验的四个阶段或表现形态。
- 南朝时提出区分文笔,正是为了进一步分清(
- ()是梁启超的文章。
- 逻辑严密,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推论合理的
- 文学文本区别于一般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
- 结合陶渊明作品,阐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
- 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
- “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为孔
- 文学批评家的审美感知力首先表现为()
- 20世纪文学批评是在怎样的哲学背景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