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结合作品谈中西爱情诗的内涵和风格上的差异
-
①中西爱情诗内涵比较。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婚前恋,因而赞颂人体美、申诉爱慕情的居多。而中国古代爱情诗则大半写婚后恋,而尤以写惜别悼亡的作品为最佳。可以说,西方爱情诗最长于写“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拜伦、雪莱、勃朗宁夫妇、缪塞、海涅、普希金等人的诗是“慕”的胜境。而中国爱情诗最善于写“怨”:从《卷耳》、《柏舟》、《迢迢牵牛星》到曹丕的《燕歌行》,李白的《长相思》、《怨情》,李清照的《声声慢》,陆游的《钗头凤》,辛弃疾的《祝英台近》等,均可视为“怨”的胜境。
中国诗人也有写婚前恋的,但大都是“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长相思》的哀怨。西方诗人也写悼亡诗,如弥尔顿的《悼亡妻》,但他坚信死后会同亡妻相会在天国,这天国就是纯圣灵的象征。西洋诗中常称死去为“看到天国的光辉。”这种纯圣灵的爱情诗在中国很难找到。中国的爱情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也写死后的想象,也写了“仙山”和“仙子”,然而还是“惟将旧物表深情”,以实物来相安慰“天上人间会相见”,将天上与现实的人间混在一起。最后作为一种心愿而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是从回忆的角度来写。
中西爱情诗也有写婚外恋的,但结局却大不相同。西方的婚外恋往往写主人公排除万难而终得与新欢结合,写遂愿的狂喜。中国重婚姻而轻爱情,婚外恋多写“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
②中西爱情诗风格比较:
中国爱情诗的主导风格是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美。西方爱情诗大多大胆、直率、热烈、明快、显露,多阳刚之气。
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把人们的情感限制在某种适中和谐的程度之内,加之若写婚外恋,更是不合礼法,自然羞于启齿。因而若隐若现.含蓄深沉。中国古典爱情诗中的欢会场景多是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暖,月影阑珊„„好像总隔着一层轻纱,有如雾里看花隐隐约约的。总之是闭锁式的。
而西方,没有“男女之大防”,爱情是人们歌颂的对象。西方诗人大都把自由恋爱作为个性解放的最高表现,极力在作品中颂扬男女爱情生活的欢乐和幸福。西方诗人写爱情热烈奔放,直率大胆。希腊女诗人萨福的诗曾被拜伦形容为“燃烧着的”,正是西方爱情诗的传统。西方爱情诗的背景常在大自然中,碧草如茵的大地,月光皎洁的林间,白雪皑皑的小径,浪卷细沙的海滩„„给人以开放式的视野。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关于国学,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译介学
- 佛教对中国文学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下面哪一
- 文献的渊源研究是一种从文学内部探讨作品之
- 以下属于比较文学的是()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中的“文”,是指要
- 民族文学
- 总体文学
- 何谓比较文学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科际阐发?
- 试论述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区别和联系。
- 胡适曾在北大任职时,因为看了朱光潜的()
- 举例说明文学对音乐的借鉴。
- 名、类、旨、辞、言
-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在新时期复兴的重要标志,
- 下列研究著作中属于钱钟书创作的是()
- 根据《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记载,戊戌变法
- 如何理解“他者是自我的显现”?它对于当代
- 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 《中国评论周报》是民国时期由民粹派主办的
- 个人媒介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对文学交流起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