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余华的小说创作以1991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的前期创作有些什么作品和特点?
-
前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在小说的结构、语言和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的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被看作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在这个时期,也可以以1988年为界,再分为两个阶段。他自己说:“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实一种》时期的作品,其结构大体上是对事实框架的模仿,情节段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递进、连接的关系,……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构的一上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当我写作《世事如烟》时,其结构已经放弃了对事实框架的模仿。表面上看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我采用了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但实质上,我有关世界结构的思考已经确立。”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王朔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有什么特殊地位?
- 在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得到了左
- 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文化语境”主要指的是什
- “一切都命运/一切都是云烟/一切都是没有
- 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
- 如何辩证地评价样板戏
- 汪曾祺尝试的小说新形式“聊斋新义”作品主
- 以王琦瑶和白流苏为例,说明作家对现代都市
- 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十五年来,基本上(
- 在王安忆引起较多争议的"三恋"中,惟有(
- 《叔叔的故事》在叙述手法上的变化与王安忆
- 简述“样板戏”在中国的戏剧性遭遇。
- 从先锋小说的特征看余华小说的代表性。
- 简述先锋小说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 为什么说将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以北岛、
- 王朔是制造热点和现象的高手,1999年,
- “新生代”诗人(包括“后朦胧”和“第三代
- 《"锻炼锻炼"》中描写的落后农民的形象主
- 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精神线索是什么?
- 赵树理在新中国成立前,发表的作品除《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