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从先锋小说的特征看余华小说的代表性。
-
(1)理论:拆除“正常”的栅栏
从“正常”思维的视角看,人们之所以能长期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并且不约而同地做到“按规律办事”,是因为“规律”——这种看待人和世界的观念是对人的宏观研究的结果,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可;另外一种对人的微观研究则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通过对人的本质、人格、本能、潜能、情感、价值、需要、信仰的剖析,揭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及其在未来的可能性。先锋小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施对惯例的偏移,把“正常”替换成“反常”。似乎一夜之间,“反常”成了先锋小说的“正常”,从根本上颠覆了专制的传统思维。
“人”在先锋小说中已不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人”,“人”变得既模糊又陌生。新时期之初关于人性、人的价值、自我以及个性解放构成的“人的神话”和“大写的人”的权威观念被一一瓦解,人物不再是人物本身,人物成为作家演绎先锋观念的符码。在先锋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土匪、疯子、白痴、精神病患者、“外乡人”、“算命先生”神出鬼没。
如余华的《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
(2)心理:建构另外一个王国
西方学术界对人有两种基本看法:
一种是“自我”,即正常的人、心理健全的人;
另一种是“分裂的自我”,即反常的人、心理疯狂的人,大众舆论把这种人称之为“精神病患者”。先锋小说家在标新立异的创作实践中正是抓住人的这种复杂的心理世界建构了关于人的心灵的“另外一个王国”。
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司机”。
(3)叙述:感觉与幻觉的交织
先锋作家把幻觉从内心深层结构中解放出来,幻觉跟随真实一道挤进生活的实际存在,并通过幻觉的捕捉完成对生活的极端戏弄。
余华习惯于把现实的感觉和幻觉,再和梦境中的想象混为一体。《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都是余华叙述感觉最好的作品。余华把怪异、荒诞、罪恶、丑陋、宿命等等掺和在一起,组成一个阴冷幽暗的地狱,每个人都因经受着病变的折磨而表现出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怪异之举,生与死、幻觉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自然也就消除了。
(4)爱情:把圣洁的光环丢弃在风中
一是对传统爱情模式的颠覆;
二是对性的张扬。情爱、性爱、无爱之性是人类性关系的三种不同形态。
先锋小说家试图以此反抗传统爱情观念对人心灵的压抑。
在先锋小说家那里,为了更深刻地揭示现代人精神上的生存危机,先锋小说家们在消解爱情模式的同时,用性的无限泛滥演绎人性的挣扎。
先锋小说家们乐此不疲地把爱情中的“性”与“爱”剥离开来,把性当做个性的最终表达,在性的撞击中闪耀生命的火花,从而褪去了性观念上沉甸甸的感情和文化的意义,以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来呈现。先锋小说家认为:性对道德和伦理等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是文明压抑下的逆反与背叛,是生活粗糙和破裂后心灵的见证。
余华一般不写爱情。或者只写无爱。《爱情故事》、《古典爱情》。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作为小说家和文学现象的王朔浮出海面,以极
- "样板戏"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
- 简述“样板戏”的产生与京剧现代戏的关系。
- 和王朔年龄相仿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
- 为什么说,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回忆性的特点?
- 出现在90年代的第三次女性写作高潮表现了
- 江青介入京剧现代戏的移植和改编,是从20
- 在()的《山上的小屋》等作品中,人与人的
- 以鲁迅(或巴金、沈从文)的具体作品为例,
- 1947年七八月间,正式提出“赵树理方向
- 如果说格非和孙甘露在叙事和语言方面,将马
- 1989年,余华在《上海文论》上发表的一
- "女性写作"这一概念与"女性文学"概念不
-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
- “十七年”小说中描写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主
- “反叛精神”常常是与“先锋精神”联系在一
- 《沙家浜》“智斗”一场戏中的三个主要人物
- “文革”中江青亲自培养的第一批“样板戏”
- 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惟一的一个“
- 王朔的作品里包含了通俗文学的诸多因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