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叙》中
- 试述文学批评与鉴赏中努力达到“知音”。
- 教材认为: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
- 谢榛认为持有()、()、()、()四要素
-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 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的审美标
- 试述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包含的内容。
- 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
- 《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 试述严羽“妙悟说”的主要内容
-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评东方虬《咏孤桐篇》
- 试述严羽在诗歌创作途径上,提出了“妙悟”
- 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教材
- 陆机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主要说的是
- 简述叶燮诗歌理论的理论框架。
-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
- (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
- 掌握先秦文论的主要特征和成就。
- “因文生事”
- 试述想象的作用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