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文学批评与鉴赏中努力达到“知音”。
-
(1)由于文学作品是丰富多彩的,风格各异的,鉴赏者的生活经历、学识、审美趣味不同,对作品的感受、喜爱、领悟和评价亦随之不同。他提出批评鉴赏专利申请尖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前者是不因作者地位的高低贵贱而影响鉴赏和评价;后者则不以自己的偏好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前者关系到欣赏的原则,后者关系到批评者的学术胸襟。
(2)刘勰认为,只要具备相应的学识修养,掌握正确的方法,“音实可知”。关键在于鉴赏批评者的“识照”能力。他提出要“务先博观”的要求,广泛地阅读,读得多才能有比较,在比较中方能鉴别高低优劣。但“博观”不仅仅是阅读、欣赏,还包括实践。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亲自体验创作的甘苦,又怎能成为作家的“知音”呢,因此,他认为多读多写乃是批评鉴赏者加强自身学识修养,提高鉴赏能力和防止片面性的重要途径。他要求具有广博的学识素养和丰富的阅历,他是把这两者作为从事文学创作和批评、鉴赏的基本素养和条件来要求的。
(3)他还指出:在欣赏评价作品时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讲究具体方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即显”,这就是说:与创作时由“情”到“文”(辞以情发)的思维程序不同,文学欣赏是“披文以入情”,即由对作品的形象感知入手,进而体悟、理解,甚至进一步去丰富、补充作品的“情”。
(4)刘勰提出鉴赏作品的具体方法:“一观位体”,看作品对内容即“情理”的安排;“二观置辞”,看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三观通变”,看作品在继承和创新方面有无特色;“四观奇正”,看作品是否做到了“执正以驭奇”,适应时代发展;“五观事义”,是看作品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是否和谐、富音乐美。“六观”是刘勰为全面考察、评价作品确立的六个视角。它们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也就是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形象作整体的把握和体悟,尤其是要把握作品的特色——风格。所以说“见异,惟知音耳”,即只有真正把握作品的风格,才算得上“知音”,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鉴赏家和批评家。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
- 试述《词源》中张炎评词的标准
- 造境与写境
- (《文心雕龙》的)风骨说
-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
-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
- “以意逆志”说
- (《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 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 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
- 试述叶燮“才、胆、识、力”和“理、事、情
- 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
- 以下属于清代的诗学主张有()。
- 简述风骨论。
- 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
- 简述钟嵘《诗品》关于感情论的论述。
- 试论萧绎的“文”“笔”观。
-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