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明月几时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体知识"词":2.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3.了解苏轼生平及词作。过程与方法:1.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2.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3.学生分组讨论词作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掌握词的特色;4.鉴赏名句,使学生在经典句中学会领悟其意境,加深对全词的把握;5.拓展延伸,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其他词作中较好地领悟其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珍惜身边之情;2.认识苏轼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有其个人和社会等多种因素。请认真阅读这则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评析。
-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人为地、机械地预设三个维度的不同目标。上述《明月几时有》的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词"的文体知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知识、苏轼生平及词作固然属于语文基础知识,但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也必须有个过程,也必然有方法问题,而且也不可能脱离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使只是识记,也有识记的方法和体验问题。而通过诵读熟悉课文与概括词的内容来达成掌握词作大意,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品析鉴赏名句,领悟词的意境和举一反三领悟其他作品的意境这几项教学目标,固然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但仅界定为"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似乎有失偏颇。案例中设置的几项目标中,都属于"知识与能力"的范畴;对词意的理解、对意境的把握、对诗词的鉴赏活动也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产生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也绝不可能是单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如果没有《明月几时有》的具体词句作为载体,如果还不能读懂这首词的内容,如果还不知道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这两项教学目标是不能达成的。而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也正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以下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 某教师阅读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
- 下面是一位高二学生的一篇课堂习作,阅读
-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说明文《生物入
- 教师节期间,有位学生给班主任(语文老师)
-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 以下某教师对7~9年级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
-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 某版教科书《真正的英雄》课后有一段补白,
-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为引导学生
- 某版本语文教材在《济南的冬天》课文后面附
- 学习《宇宙的未来》时,教师使用了下列教学
- 《紫藤萝瀑布》后面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是“
- 以下是教师讲授《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
-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列文本和材料,完成问题
- 阅读《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
- 读《离骚》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
-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回答问
- 教师在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知识
- 在学习完七年级课文《狼》后,教师为学生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