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为什么说五代时期中枢体制具有过渡性质?
- 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有枢密院、中书门下和三司使,基本上具备后来宋代二府三司鼎足而立的分工体制,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唐代中枢决策程序分工体系的痕迹。枢密院肇始于唐中后期,由宦官担任,参与内廷决策。后梁时,因为清除了宦官势力而改由士人充任,已成为掌握军事民政两方面决策大权的中枢机构。后唐时开始将中书门下的兵房划归枢密院,并用武将主持枢密院,逐渐表现出枢密院专掌军务的发展趋势。后周政权时再次调整枢密院体制,规定枢密院长官仅是皇帝的顾问,如不兼宰相职,则不能过问行政事务,同时不再以武人出任枢密使,这已和宋代枢密院体制基本相同。中书门下在唐中朝以逐渐降为行政执行的综理机构。五代时期职位继续下降。其原因一是中书门下要听命于枢密使,二是五代沿袭唐代翰林院学士之例设置了廷殿学士,领有人宫草诏权,当然,如果宰相廷殿学士衔,也有草诏权,但所草之诏已不具有机要性质。这意味着宰相虽仍参与决策,但已丧失一部分参与权。三司使是掌管财赋的专门机构,是由唐后期的财政专使延续而来。自唐中叶以后,财政问题日益严重,财政工作日趋重要,为加强财政税收和管理,设置了一些财政专使,如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常由宰相出任。五代时期后唐时,把盐铁、度支、户部合并,正式设置三司使作为财政之长,单独与皇帝商议财政决策,并独立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总之,五代时期中枢机构已呈现出枢密院、中书门下和三司使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宋代二府三司制中枢新体制的雏形。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
- 幕僚长制
- 唐玄宗时设置翰林学士,其身份和职掌是()
- 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调整措施。
- 简述明六部构成及其主要职权。
- 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
- 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
- 试论西周王朝的行政决策与联络方式?
- 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议会监督制?
- 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 简述政事堂的演变过程及前后政事堂的不同。
- 试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
- 简述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
- 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正事堂在体制
- 试述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
- 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
- 试述清朝的行政监察制度?
- 九寺五监
- 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计的责任内阁制
-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