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口腔白斑症。
  • 1.概述
    白斑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斑块状损害。白斑是一种癌前病变,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吸烟,嚼槟榔,酒、酸辣及过热刺激,牙源性刺激,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局部因素有关;全身因素可能与遗传、免疫、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及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关。白斑临床上常分为均质型白斑、颗粒状白斑、疣状白斑及溃疡型白斑四种类型。
    2.诊断要点
    白斑的诊断需在完全去除各种局部刺激因素,至少观察4周后,经临床检查白色斑块不消失或未明显缩小者,才能初步确立。同时,还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并根据其上皮细胞的不典型性及异常增生的存在,判断白斑的预后。有人认为只有存在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者才能诊断为白斑。
    (1)均质型白斑
    ①为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的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隆起于黏膜表面,质地致密,形态大小不一,但边界清楚。舌腹或口底的病损表面也可呈皱纸状。
    ②白色斑块受牵拉时,患处会出现红纹将病变组织分成小斑块。
    ③患者多无症状或感觉局部发厚、粗糙等。
    (2)颗粒状白斑
    ①颊黏膜口角区多见,又称结节一颗粒状白斑。
    ②白色损害呈颗粒或结节状突起,病损间黏膜充血,常伴有糜烂,可有刺激痛。
    ③本型白斑多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3)疣状白斑
    ①损害呈灰白色突起,表面粗糙呈乳头状或毛刺状,高于黏膜,质稍硬。
    ②好发于牙槽嵴、唇、上腭、口底;患处粗糙感明显,常因溃疡而发生疼痛。
    (4)溃疡型白斑
    ①上述三型白斑发生溃疡时均称为溃疡型白斑。
    ②患处有假膜、渗血、白色斑块等多种损害混合出现。
    ③可有反复发作史及疼痛症状。注意,溃疡型白斑癌变的可能性更大。
    3.鉴别诊断
    (1)白色角化症因长期受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而引起的白色角化斑块。临床表现为灰白色、浅白色或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平滑柔软而无自觉症状。最具鉴别意义的是,上述刺激因素去除后,病损逐渐变薄,最后可完全消退。
    (2)白色水肿本病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的前磨牙及磨牙的咬合线处,患处黏膜水肿呈一透明的灰白色的"面纱样"膜,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界限不清,可以部分刮去,但在晚期表面粗糙有皱纹。组织学检查可见棘细胞水肿,棘细胞层增厚。
    (3)白色海绵状斑痣白色海绵状斑痣为一原因不明的遗传性疾病,患处表现为特殊的灰白色的水波样皱褶或沟纹。表面呈小的滤泡状;具有正常口腔黏膜的柔性和弹性,不像白斑那样发硬、粗糙。本病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部位,颊黏膜多见;亦可发生于鼻腔、肛门和外阴部。
    (4)迷脂症迷脂症为皮脂腺异位,多位于颊及唇红部。呈淡黄色颗粒,丛集或散在。触之无明显高出,表面光滑。一般无自觉症状。
    (5)扁平苔藓扁平苔藓病损多表现为白色或乳白色的条纹,一般易于与白斑鉴别。但斑块型扁平苔藓与白斑有时难以鉴别,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是区分白斑和扁平苔藓的根本方法。斑块型扁平苔藓变化较快,常有充血、糜烂;而白斑多为独立病损,变化慢,黏膜不充血。扁平苔藓有时有皮肤损害而白斑没有。
    4.治疗
    控制病变发展,控制癌变,使过度增生、形态异常的上皮细胞逆转,恢复正常的组织形态。
    (1)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少吃烫、辣食物,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
    (2)早期预防开展卫生宣教和流行病学调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癌变倾向者定期复查。
    (3)局部治疗以维A酸制剂涂布疗效较好,但不适用于充血、糜烂的病例。此外,亦可局部使用鱼肝油制剂。
    (4)手术治疗经长期治疗不能明显消退的白斑,如有增生、硬结、溃疡等改变,或组织学出现明显的异常增生者应尽早手术切除。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