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有位教师在讲授“惯性定律”后小结时这样提问:教师:一切物体都具有什么?学生:惯性。教师: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学生:不需要。教师:要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什么?学生:力。教师:用什么物理量表征物体惯性的大小7学生:质量。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的教学思路。
  • (1)这样的提问,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立即回答,整个过程表面上气氛活跃,实质上流于形式,学生缺乏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激发思维、培养能力起不到作用。并且提问的设计也不够合理,如“一切物体都具有什么”的回答就可以有很多答案,但学生回答的答案是唯一的,这充分说明问题没有起到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惯性的概念有一深刻的理解,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具体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惯性现象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随处可见的,诸如公交车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飞机提前空投救灾物资等现象。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1:跟物体的速度有关。学生2: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教师:很好,大家都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那大家能不能举例来证明一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比如平直的公路上,同速运行的载有重物的大卡车和小轿车,往往小轿车容易刹车,而大卡车需要滑行一段路程才能够刹车。教师:嗯,不错!观察能力很强,并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这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质量。教师:与速度有没有关系呢?学生:没有……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