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各有哪些?
- 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侮辱。
(4)索要财物。
(5)偷窃,毁坏财物。
(6)赌博变相赌博。
(7)色情淫秽音像制品和读物。
(8)未成年不适宜进入的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与不良行为一样反社会,差别在于严重程度不同。
(1)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带刀,不改。
(3)多拦截殴打,索要财物。
(4)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
(5)进行淫乱或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盗。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注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行为。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
-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推出的()
- 要对班主任作评价、论高低、评赏罚,最有发
- 个人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
-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 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
- 我国的教育法规的性质是( )
-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当人们看到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拿到金
- 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都有
- 作为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够激起有机
- 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
-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 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
-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问题解决要经历哪
- 德育的功能不包括()。
- 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
- 强迫症的原因很复杂,一般地说与患者的强迫
- 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