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颜色等级
  • 人们用颜色来表示人际等级关系的观念,大抵在周代以前已经产生。周代的礼乐制度确立后,颜色用以区分等级的功能明显增强,其使用范围主要是奴隶主贵族们的车马服饰。春秋之后,礼崩乐坏,颜色应用出现了混乱。属于间色的红(指浅红)、紫二色由于接近朱色而逐渐尊贵,并被诸侯们用于公服。孔子很不满意这种变化,曾说“恶紫之夺朱也”同时告诫人们:“君子不以绀gan[纟取](天青色)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便服)”,因为这几种颜色太接近朱(赤)、黑两种正色,用它们来做礼服和便服,会破坏既定的礼仪和等级。汉魏以后,封建制度 已经确立,门阀制度正当盛行,社会关系远比以前复杂,颜色的等差变化随之进一步展开。概括来说,正色与间色之间贵贱格局被完全打破,正色也可用以表示尊卑。如朱(赤、丹、绛)、紫、黄、黑(玄、皂、缁),多为帝王公卿所用;青(苍)、白(素、缟)、绿则多用于低级官吏和庶民百姓,其中黄、黑、青色尊卑混用。到了隋唐时代,由于封建制度日趋成熟,对颜色的应用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到唐贞观年间,正式形成了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黄色成为帝王专用颜色,紫色则成为极贵之色,“著紫”成为封建文人奋力追求的荣禄,而历代帝王为了笼络沉下,也往往将紫袍赐予那些品位尚低而不能着紫的臣僚,以示皇帝的特别恩宠。颜色的这种等级妙用,从唐以后,一直延续到明清。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